中华文化智慧之——神传汉字(3)

【明慧网二零一四年三月十一日】(接上文

(五)“智”

智,从日从知。知谓通晓事理,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为智,也就是知。其本义作“智知也,无所不知也”,即智慧之称。其义有:智慧,聪明曰智,愚之对,如《道德经》“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智谋,巧思曰智,如《晋书·贾模传》“深沉有智算”;有才气者曰智,如《孔丛子》“师贤友智”;知识曰智,如《孟子》“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行事需智慧,识人需智慧……因此,很多人都希望拥有智慧,做个有智之士。然而,什么才是真正的智慧呢?古人云:“逢昏不昧,智也。”遇事不昏昧,是智慧。若坚固执着,心量狭隘,就易遇人不识,遇事不辨。心中有了智慧,自有明亮的慧眼,明辨是非,辨识善恶,趋吉而远祸。智慧,人人本有,一旦被欲望、习气、情绪等障碍,就无法显现。故“利令智昏,欲令智迷”,人生的诸多不幸,莫不由此贪欲而起,一旦迷失自己就极易被境遇左右,犯下错误,丧失理智,做出后悔莫及之事。因此,时时要保持理智清醒的态度。

智者内心清澈明朗,通达事理,面对各种外在物欲的诱惑,严守道德的约束。智者,亦有过人的勇气,敢于面对困境,在困苦艰难中,所思的不是退缩埋怨,而是奋发向上精神,冲破难关。“智者不妄为”,智慧之人不会胡作非为,因为知其后果,故不能为,亦不敢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智者能知人,更能善体人意,知彼知己而不惑。智者,永远谦逊待人,深知广阔的胸襟,是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谦逊流露出的是智慧的言语,优雅气质与风范,让人愿意与之亲近。

智者不惑,静者生慧。《论语》云:“有求皆苦,无欲则刚”,做到无求不争,顺其自然,心就能静。静是一种安详平和,是一份圆融的心境,静中能领悟世界的神妙并与万物相契合,静中蕴含无限生机,可以获得智慧灵感,所得有所悟,故“静思则通”。圣贤之道,无不充满智慧,使人看得更远。《中庸》云:“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古人认为深入学习圣贤的教诲,并在生活中力行,是增长智慧的方法。

人生如果没有智慧的引导,也会跌入黑暗痛苦。但如何才能走好自己人生的光明大道,可见,在一切境界面前,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活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实在是太重要了。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在邪思杂念的污染中,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依理行事,心地光明磊落,切莫迷失方向、踏上险道而不自知,因为,只要有纤毫对事理的不明,就易踏上人生错误的第一步。遵循天理而向善,通达明了宇宙人生真相,这才是明理、智慧的人生。

(六)“宽”

宽:从宀苋声,本义作“屋宽大”解(《说文》),故从宀。又以苋音桓,从免足,苜声,为细角之山羊,性喜宽野,今有室足以容苋,可见其宽广,故宽从苋声。其义有:仁厚曰宽,如《左传》“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大而有容曰宽,如《易经》“君子……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宥,原宥曰宽,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鄙贱之人,不图将军宽之至此也”;爱,爱惜曰宽,如《礼记·表记》“以德报怨,则宽身之仁也”;阔,广阔曰宽,如《张祜·送韦整尉长沙》“云水洞庭宽”;器度大曰宽,如《论语》“宽则得众”。

宽者,永远能容。厚者,恒久不薄。人生诸多时候,因为心地不宽,所以常感难有容身之地。其实,若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生,看宇宙及大自然,就会发现到,就因为自己的心地不宽,才有设限,因此窒碍难行;就因为自己的视野短浅,所以看不到远方,见不着上下四方,因而做错,或判断失误。所以宽广的胸怀,开阔的眼界,可以使人正视周围的一切,跳脱各种局限。

举目方知宇宙宽。当人站在高远处,或眺望远山,或眺望无垠的大海,就会真实感受到宇宙的宽大,而觉察个人的渺小。此刻,个人种种,也将随着蓝天大海的宽阔而化为云烟。若抬头仰望那宽广的天空,静观这气象万千的大自然,无一不是覆在广阔的天地中,那么宏观的宇宙,就在身边、就在眼前,省思着与自己的对比,就会看见自己的胸怀,原来是那般的窄小,故古人常说:“量大福大。”就是告诉人们要开拓胸怀,有包容一切之气度,福分才能广大。

孟子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历代仁人君子常拿这两句话自勉要象孔子那样不断攀登,以不断开阔眼界,升华境界,向上,再向上,以达精神之山的峰巅。登高方能望远,在这不断攀登中,人的襟怀也不断升华博大。因为孔子自己就是一位仁者,他一览天下时,油然想起仁者的心胸就象巍然屹立的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它那阔大雄伟的风姿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推崇的圣贤人格品德。

心底无私天地宽。所以,学习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放下自我,才能拥有宽恕胸怀,成就更加开阔的器度与心量。人与人相处,贵在坦然。待人太严苛,让人不敢亲近,故阻碍了与人良好的互动;不能宽以待人,周围人则将渐渐离去;严厉苛责,则处处充满荆棘。故古人云:“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心地宽厚,才能处众容众得众。从宽广无际的心地出发,才更懂得知恩、感恩和报恩。在感恩之外,还能遍施、普施,仁爱他人和万物,才会有与天地万物共存共荣的安稳祥和,才会走出一条越来越宽的光明大道。

把握“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心境。严以律己是一种力行道义、修身重德的美好人格特质;宽人,就是待人宽厚、仁爱。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孔子倡导忠恕的道德原则,即有宽宥、容恕的心地,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朱熹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指凡事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君子对自己要严格要求,而对于他人,则要宽以待人。只有具备豁达的心胸和容人的雅量,才能给人以温暖、感化和醒悟。因为这是善的力量,它可以触动生命的本质,可以解体一切不正,可以无所不包和无所不能,正如哲人所说:比陆地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宽广的是人的胸怀。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