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孩子为镜子

——与孩子一同成长

【明慧网二零二零年六月二十四日】我们都希望孩子健康的成长。可是,如何能健康成长呢?身体的长大,并不完全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精神和内在的成长其实更为重要。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往往关注于孩子吃的饱不饱,穿的暖不暖,学的好不好,却忽视了内在精神的成长,由此带来了一系列普遍性的问题。

家长谈论起自己的孩子时,都有同感,比如:孩子特别逆反,不听话;孩子不爱学习,成绩不好;孩子压力大,不快乐;孩子有一些自闭或抑郁倾向等等。可是这些真的仅仅是孩子的问题吗?

我的儿子叫恩恩,今年三岁。有一段时间,电视里经常播放一个食品广告。广告中,一只螃蟹被叉死了。恩恩每次一看到这个广告,就拿棍子往螃蟹身上打,嘴里说:“我叉死它。”之后,发展到恩恩时不时的嘴里会嘟囔一句:“我叉死它。”这引起了我的重视,我才意识到外部环境对孩子的巨大影响。

现在新闻报导出来的“年轻学子杀死同寝室友”以及“弑父弑母”的事件层出不穷,会不会与这些孩子从小接触到过多的恶性信息太多有关呢?面对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电视和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孩子该怎么去分辨和选择呢?

孩子出生时是一张白纸,通过父母以及这个社会等等各种外在信息去获取他的生存之道和他的人生意义。我发现孩子出现一些小问题时,当我试着从我身上找答案,从我自身开始用真、善、忍归正自己时,孩子的问题很容易便迎刃而解了。

一天,恩恩的表弟安安来找他玩。安安看到恩恩骑着玩具小鹿跑来跑去,也想骑。可是安安刚上去,还没坐稳,恩恩看到后,就大喊:“你不能坐!”然后,直接把小鹿抱走了,留下安安坐在地上委屈的哭了。我看见了这一幕,就把恩恩叫过来,我问他:“你喜欢安安吗?”他说:“喜欢。”我说:“那你为什么要把小鹿拿走呢?”恩恩不说话了。明明恩恩是喜欢弟弟的,还经常念叨着要跟弟弟玩,可为什么在大人看来,他的行为却不是友好的表现呢?

孩子不会伪装,真实的表现就是我的一面镜子。我想起了发生在我和恩恩身上的一件事:恩恩今天从外面玩回来后,不愿洗手。我经过劝说无效后,强行把他抱到水池边洗手,他非常委屈的哭着反抗。我让他洗手本是为了他好,可是做出的行为却是不尊重孩子的做法,无法让孩子理解的表现。我不能打着爱孩子的幌子,实质在做着伤害孩子的事啊!这就是不真的表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善。

明白后,我跟恩恩道歉:“妈妈今天强迫你洗手,是妈妈做错了,没有体会到你的感受。你并不是不听话的孩子,可能你只是回来太累了。我知道你休息一会后,你就会去洗手的,对不对?妈妈嘴里说着为了你好,妈妈没有尊重你,向你说对不起。妈妈知道你是喜欢弟弟的,可是因为你不知道如何善意的与弟弟沟通,所以就直接拿走了小鹿。你看你吃的这盒饼干,就是安安给你的。他把他喜欢吃的东西送给你,就是希望你也快乐。安安现在想玩会你的小鹿,我们是不是也让他玩一会,让他也感受一下你的快乐?”恩恩痛快的答应着,然后费力的举起他的小鹿,送给要出门回家的安安。此刻,我改变了简单粗暴的强制方式,孩子也变的能理解别人了。

恩恩想喝牛奶,就大声冲我高喊:“给我倒奶!”我从孩子命令式的口气中,看到了我说话的口吻。我意识到我请求丈夫或者孩子做事时,用的也不是商量或者询问的口气,而是命令的口气。如:“你把桌子擦了。”“你去给孩子倒奶。”“你把玩具收拾好。”往深里挖,是不尊重他人,目中无人,唯我独尊的自私心理。

师父说:“你老是慈悲的,与人为善的,做什么事情总是考虑别人,每遇到问题时首先想,这件事情对别人能不能承受的了,对别人有没有伤害,这就不会出现问题。”[1]

当我改变自己,真正敬重他人,站在对方的角度先考虑别人时,我说话的语气也越来越善,越来越平和,对方也越来越能接受。吃饭的时候,我对恩恩说:“我可以给你吃个蘑菇吗?”丈夫要外出,我对丈夫说:“回来的时候,你可以去超市买点小米吗?”我周末有事无法带孩子时,我对母亲说:“今天您可以帮我带下孩子吗?”恩恩耳濡目染,后来恩恩对我说:“妈妈,你可以给我倒奶吗?”善的力量是巨大的。

恩恩喜欢看动画片,一集接着一集,看起来就不让关掉。我担心孩子的视力,想尽各种办法,转移注意力,用他感兴趣的其它事物替代,可是效果都不好,精彩的动画情节,对一个三岁的孩子来说确实非常有吸引力。

我从孩子的表现看到了自己。我手机天天不离手,跟孩子一集一集的看动画片有什么区别呢?都是控制不了自己的表现。当我克制自己,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和次数时,我的生活作息正常了,再也不会玩手机到深夜了,我也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和做家务了。我发现我的家庭更加和睦了。

可能因为陪伴孩子多了,孩子也很少提及看动画片了,偶尔提出要看动画片,都会在看之前约定好,只看一集到两集。看完后,他自己主动就关掉了。有时我看到他看完后不舍得关掉,很想再看,手里拿着遥控器迟迟不愿按关机键,但只要我耐心的静静等待他,他总能克制自己,最终按下关机键,然后蹦蹦跳跳的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