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的头昏脑胀,我开始打坐。刚打完手印,我的脑海中突然打入这样一段话:“对旧势力的安排,一定要正念否定,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就是决对不允许迫害,因为它干扰我们救人;安全措施,一定要做好,这是人这一面反迫害的表现方式,是理智清醒的表现,这样才能更好的救人;救人,这是我们做好一切的最终目地,救人是最大的理。”
救人是最大的理!这句话再次撞击着我的心。去年汶川地震期间,这层法理曾经是那么真切的展现在我的面前;“无私无我,先他后我”的正觉,曾经是那么真实的主导着我的生命。那段时间,我面对面讲真相做的是那么得心应手,讲的是那么流畅自如,众生的反应也非常好。凡是我讲过的,都认同了“大法好”,都做了“三退”。我的整个生命,从最洪观到最微观,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救度众生的使命感和洪大的慈悲,我也真正体会到了救度众生的大觉者的神圣与威严。那时,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被举报,从来没有想到过被绑架,熟人、陌生人,男女老幼,干部、乞丐……都是我救度的对象。时间是这样宝贵,我脑子里只想着如何把眼前这个人救了,哪里有时间去想别的,哪里有旧势力的容身之地?哪里有时间思考旧势力做了什么安排?它做了什么安排与我有什么关系?我要救人,这就是我唯一要做的大事。
“铺开讲,法很大。到了极高点上去讲,那就很简单了,因为法就象金字塔形的。到了极高层次上用三个字就可以概括,那就是真、善、忍,显现到各个层次就极复杂了。”(《转法轮》)在“救人”这个最大的理面前,其他一切都渺小的不值一提,一切法理都简单化了。我们最大限度的符合常人状态去修炼,是为了救人;注意安全,不被坏人干扰,是为了救人;正念否定旧势力的安排,也是为了救人。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就是达到了“无私无我,先他后我”的境界,是宇宙中最真、最善之举,是最大限度放下自我的大忍之举。在这样的正觉慈悲面前,一切不正的因素都会被融化,一切干扰都化为无形。
记的有同修曾经发出过这样的疑问:“我否定旧势力了,可是为什么没有否定成功呢?”现在我们不妨扪心自问:我们否定旧势力,是站在哪个层次中否定的?如果是为了自己不被迫害,为了自己的安逸、为了能够不被干扰的做事,为了求得身体的康复,为了家庭的稳定,甚至是为了获得夫妻情的满足、为了子女的幸福而去否定,那能否定成吗?否定的目地是为私的,旧势力的安排也是为私的,同是旧宇宙的生命,互相之间就没有制约作用,而旧势力的安排却有了存在的理由:“你看这个大法弟子不符合他师父的要求,他多么自私,安排这个考验是合理的。”相反,如果我们真正站在“为他”的角度上,真正是为了救人,就能够否定一切干扰;也只有当“救人”成为自己发自内心的愿望而不是某个“为私”的目地的幌子,才能立刻否定一切干扰。因为大法制约一切,大法的原则不允许一个真正善良的生命被迫害,师父不允许邪恶干扰大法弟子完成救人的使命。
有的时候,那个“为私”的念头是多么隐蔽啊!我陷在“符合常人状态”“注意安全”、“否定迫害”等名词中纠缠不清,其实就是那个“为私”的念头在障碍着我的视线啊。只有站在“为他”的高度上衡量,一切才如此豁然明朗。想到此,我不禁为很多白白流走的时光感到悔恨,为很多和自己擦肩而过的生命感到遗憾。正法到了最后,还有多少时光能供我们悔恨,还有多少生命能和我们擦肩而过?
当我悟到这层法理的时候,师父给我安排了这样一件事让我实践我所证悟到的法理:一个几年不联系的老同事给我打电话,请教我如何更好的管教孩子。在和她交谈的过程中,我想到她就是我要救度的一个生命。同时我也想到了手机被监听、被定位等安全问题。这时,一种强大的正念笼罩了我:救人是最大的理,一切干扰都不允许存在。我一边和她聊着,一边发出最强大的正念,清除我们空间场范围内的一切不好的因素。顿时,我感到我们两个好象被笼罩在一个大大的透明的罩中,我体会到了“心清似玉”的从容。我开始给她讲真相,劝三退。毫无悬念的,她马上同意了,并告诉我过去她也炼过,“七·二零”以后就放下了。我劝她去找身边的同修,从新开始修炼,她也答应了。
这样的事情,放在前几天我是做不到的。因为我首先考虑的是我的安全,而且还会用法中的某些话为自己的自私找借口,而类似的机会往往转瞬即逝,再难寻回。师父在《美西国际法会讲法》中讲到:“人类社会都在迷中,人们看不到宇宙真相,看不到生命的真实情况。这是生命在这一层次中的状态,但是正法中的情况是由大法所主持的,是由大法救度众生的要求而变化的。其实这时大法弟子行神事是必须的,因为大法弟子的个人修炼已经不是第一位的,正法中救度众生、从组大穹才是目地。正法之事、救度众生之事一定要做,那就得破除这种环境障碍,证实大法。”
我们身边的环境,是我们的正念开创的。我们就是要修成“为他”的生命,那么,在正法的最后,让我们最大限度的放下自我,把救人放在生命的第一位,拿出一个正法时期大法弟子的威严,破除一切干扰,兑现史前的誓约,救度更多的众生。
一点体会,不足之处请同修慈悲指正。
English Version: https://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09/7/13/109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