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发两日后(二十四日星期日),奥斯瓦尔德在警察的严密戒备中转监狱时,被一家夜总会的老板杰克·鲁比(Jack Rube)当众开枪击毙,卒年24岁。美国人在电视直播中震惊的目睹了奥斯瓦尔德被枪杀的经过,而杀手鲁比最后据说因癌症死于狱中。鲁比临死前声称,自己是被人下毒才罹患癌症。
一九六四年九月发表的美国政府官方报告《沃伦报告》称,刺杀肯尼迪总统的凶手是德克萨斯州教科书仓库大楼的雇员李·哈维·奥斯瓦尔德,他从该大楼的六楼窗口向乘坐敞篷车从楼下经过的总统开了三枪。报告并肯定的说刺杀为奥斯瓦尔德一人独立所为,鲁比也是个人行为。
六十多年过去了,很多人感到肯尼迪刺杀案真相至今未见天日。同时,那个奥斯瓦尔德到底是个什么人?他曾投奔苏联的经历又是怎么回事呢?
一、热爱共产主义的奥斯瓦尔德
据网上资料,奥斯瓦尔德的母亲与前夫生了一个儿子,与奥斯瓦尔德的生父则有了奥斯瓦尔德的哥哥和他自己。因为父亲早亡,家境不好,家里搬迁频繁。
完成初中学业后,奥斯瓦尔德于一九五六年十月加入了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军中,他成绩优异,可精确射击200码外标靶,在一次半人型标靶测验中还得到过满分五十分;同时,安静的他又明显有着亲苏亲共产主义倾向。
为什么亲共呢?一九五三年,一本宣传共产主义的小册子出笼了。那富有感染力的言辞打动了少年奥斯瓦尔德,让他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产生了极大的热情。
一九五九年,提前退役的奥斯瓦尔德以旅游者身份抵达了莫斯科。他找到当地行政部门,申请加入苏联国籍,理由是他“拥护马克思和列宁的思想”。他以为自己的避难请求会得到批准,然而苏联官员给出的是否定回复。随后,奥斯瓦尔德试图割腕自杀但被抢救了回来。出院后,他去美国驻莫斯科的大使馆声明要放弃美国国籍,而这时的苏联当局则同意了他的请求,并安排他到明斯克当了一名电工,月薪700卢布。
此后的日子里,作为美国人,奥斯瓦尔德没有取得苏联当局的信任——他的住宅受到严密窃听,往来书信被反复检查——他在苏联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克格勃的监视。不久,奥斯瓦尔德与白俄罗斯女子玛莉娜·普鲁萨科娃成婚了。
三年后,一九六二年六月,对苏联这个国家有了一些真实感受的奥斯瓦尔德,决定带着妻子和女儿回美国定居。李去世前不久,夫妻二人刚有了第二个女儿。回到美国后,他经常自己印发宣传共产主义的传单,并因此而不得不与警察和记者打交道。一九六三年,一次在街上和几个人发传单时,他受到记者采访,被问是否共产主义者。奥斯瓦尔德说自己不是共产主义者。记者追问:你是马克思主义者吗?他回答说:我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学习了其他哲学。记者说:你早先接受广播采访时说过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奥斯瓦尔德接过话头,用平静的语气说,是,我说过我是马克思主义者,但我不是共产主义者。记者问:这两者有什么区别?他回答:这两者有着很大的区别……原来,传说中“热爱共产主义”的奥斯瓦尔德只是“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哲学”,而采访中他的神态、语气、讲话内容,也与宣传中的偏执激进形象有着显著的不同。
据传在肯尼迪刺杀案的前不久,他刚刚在德克萨斯州达拉斯的教科书仓库大楼里找了一份工作。
之后不久,在教科书仓库附近的迪利广场发生了那场著名的刺杀案,奥斯瓦尔德被捕。两天之后,奥斯瓦尔德在电视直播观众们的眼前、在众警察的簇拥下,被一个走上前来的人掏枪击中腹部,当日在抢救肯尼迪总统的同一家医院被宣布死亡。那一天,在达拉斯市政厅举行了一场新闻发布会。记者蜂拥而至,挤满了房间,挤满了过道。午夜刚过,神色疲惫、略微受伤的奥斯瓦尔德被众多警察押送到发布会现场。在媒体灯光的聚焦下,他用一种低调的语气用词谨慎的说自己不被批准寻求法律代表,在一个“非常短暂而甜蜜的听证中,我实在不知道这个情景是为了什么,没人告诉我,没人告诉我任何事……谋杀了一名警察?我知道的只有这些了。我希望有人站出来,给我提供一些法律帮助。”记者问:“你杀了总统吗?”“没有,我没有受到那样的指控。事实上没人对我那样说。第一次听到是在过道里,报社记者问了这个问题。”一名记者走上前去:你的确被指控杀害了总统。奥斯瓦尔德抬起头、睁大眼睛看向那名记者,并很快被警察押走,神态看起来比被押入场时清醒了许多。电视台记者旁白:“奥斯瓦尔德说他不知道此事。”
李·奥斯瓦尔德的母亲在受到媒体采访时说,被警察带走后,他对警察们说了好几次:我没干,我没干。我听见他说了这句话。之后我被允许探监,我是否问我了我儿子是否是他干的?我对(总统遇刺)这件事也是有感受的,我不会问这个问题去侮辱我儿子,因为我已经听他亲口在电视摄像机前说过很多次他没干……我在他被(法律)证明有罪之前假设他是无辜的,这是我们美国人的生活方式(American way of life)。
这位母亲回忆道:他似乎总是知道答案,比如电视猜谜,他能马上给出答案;重要的事情,其他孩子可能不感兴趣而他会感兴趣。如果谁想从一一个地方(乘飞机)飞往另一个地方,他几乎马上就能给出两地之间的英里数。他似乎就是知道事情。他读远远超过他年龄的读物并且能够理解。我们有房子的时候,他和邻居的孩子一起玩耍,在学校的时候他打足球,跑来跑去,但他总是有时间去了解他想知道的事物。
记者问,你记得他读的那些高级读物吗?举个例子?这位母亲回答:哦,他喜欢读文森特·皮尔(Vincent Peale,一位美国新教牧师、作家),还有很多,哦,海明威,这么说吧,我们——儿子们,我,李——从来不读……不读那些缺乏价值的东西。记者问:李在读历史读物的过程中,是否向你表达过,他有“特别的角色”(special role in life)?没有。她说明道,自己是一位需要工作的母亲,孩子们下午三点放学,她六点或六点半才结束工作回家。她需要工作、给孩子们做饭,但这不代表家庭不快乐——晚上她会和家人一起看电视,做一些小事情,却没有讨论历史这种深度话题的奢侈。
然而,肯尼迪总统被枪杀了,奥斯瓦尔德被枪了,鲁比也死了。死无对证。
二、对俄罗斯有好感的萨泽尔与对美国政府震惊不满的马丁
奥斯瓦尔德不是曾经投奔苏联的唯一美国人。在共产党人眼里,所有叛逃者,特别是来自宿敌美国的叛逃者或者避难者,即便有一定的利用价值,也要保持怀疑。这注定了热爱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美国人投奔苏联后,人生是悲剧性的。
出身印第安纳州、家境殷实的美国海军情报专家格林·M·萨泽尔从少年时代就对俄罗斯文化着迷,他还专门进修了俄罗斯语言文学。随着时间的推移,萨泽尔对俄罗斯的好感,逐渐演变为对共产主义的认同。一九七五年,萨泽尔在美国第六舰队的“尼米兹”号航母服役时,主动成为克格勃的免费内线,从此美国海军的机密便源源不断地从他手中传递到莫斯科。一九八六年五月,在克格勃的安排下,萨泽尔赴意大利“度假”,然后突然转搭苏联班机飞往苏联。不象奥斯瓦尔德,萨泽尔顺利取得了苏联国籍,被授予少校军衔,在克格勃供职,并和莫斯科大学的一名女教授结婚。此后,他曾一度对苏联发出由衷的赞叹:免费教育制度,全民医疗制度,等等,直到他发现苏联物资匮乏、体制死板、民众怨声载道。
一九八九年六月,在摈弃共产主义的东欧剧变中,32岁的萨泽尔在自家别墅的车库内,用汽车废气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数学专业出身的密码专家威廉·H·马丁,曾在驻日美国海军中从事密码破译工作,并于一九五七年加入了美国国家安全局。加入安全局后,他对当局的一些做法无法理解并感到震惊,陷入苦恼。一九六零年六月,29岁的马丁获得了3周假期。与一名共同从军、共同加入安全局、同样对政府一些行为感到震惊的同伴离开美国,辗转登上了一艘苏联货轮。一个月之后,马丁在莫斯科的新闻发布会上现身,表示投奔苏联是为“寻求庇护和苏联国籍”。
马丁能说一口流利的俄语,很快给自己起了个俄语名字,娶了个苏联妻子,但这段婚姻只维持了3年。因苏联方面对马丁的怀疑态度,他只得到了一些打杂的工作,因此感到非常失望。一九七九年,意识到自己当初的投奔苏联行为“太莽撞”的马丁,提出申请,想返美探亲,未果。后来他设法离开了苏联。一九八七年一月,马丁因癌症在墨西哥去世后,几经周折,他的遗体才终于获准安葬在曾被他轻易背弃过的故乡。
三、仇恨和偏激是共产主义毒素
今天想起奥斯瓦尔德的故事,得益于近日在网上狠狠宣布自己是“TikTok难民”的一些美国青年:他在一段网络视频中狂喊自己热爱共产主义、热爱共产党、中共的中国“是世界上最透明的国家”;她恨恨地在一段网络视频中说自己在美国和中共国之间会毫不犹豫的选择中共,会让中共打烂美国的每一艘战舰。这让在共产主义中国等了三十年才等到机会移民美国的美国人听了,难免直呼:“什么?!那你还是赶快去中国吧!”
对很多人来说,珍惜和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美德,而是家庭教养的结果,是从尊重传统价值观的学校教育中而来。现实是,从Y到Z到A世代的美国人,生活在一个数媒、智能手机不离身的环境中,从生活方式到价值观念,都与传统日渐远离。他们之中的很多人,有的从小就得不到正常的家庭教养,有的从未得到学习和欣赏传统之美的机会,有的涉世未深。他们从出生之日开始,就拥有了天赋的言论自由,更从未尝过共产主义的欺骗、控制和铁拳。从幼稚园到大学,为了推行所谓的“觉醒文化”,父母和子女的关系被挑拨,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权被挑战。
当看到某名人的儿子变性后在网上视频中公开表达对生父的愤恨时,当看到TK极左青年只因一款间谍软件被从苹果商店下架就在网上视频中公开表达对自己祖国的仇恨时,我们想到的是曾经熟悉、避之不及的那种环境:仇、恶、暴——那是中国愤青的共同特征,中国粉红、五毛、中国大爷中国大妈的共同特征,是中共洗脑所灌输的最大特征。
结语
奥斯瓦尔德的一生很短暂,他的死至今是一个谜,但他的悲剧是显而易见的。他少年时期产生的对共产主义的热爱,显然是共产主义在美国民间的宣传导致的,可惜他没有足够的时间,彻底从那种虚幻中清醒过来。那么如今的TK难民们呢?这些难民需要的,也许不是逃离美国、投靠中共,而是美国社会给予他们正常的爱(而不是纵容和误导),对家庭的健全与支持,对神传价值观的尊重与恢复。
English Version: https://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25/1/20/223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