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怨,字典中的解释是心里不满或怨恨。我爱埋怨,对象主要是丈夫和姐姐。因为接触的多,生活中时不时的就会埋怨。比如,丈夫买菜、买水果买多了;买的质量不好了,我就埋怨,心想买这么多干啥,什么时候才能吃完?这么老的菜还往家买!再比如,中午或晚上他下班回来晚了,等半天,只好打电话过去问问。放下电话,就想,也不事先告诉我一声,害的我着急做饭,回来还得热一遍。类似的事情很多。
修炼以后,我知道遇事要忍,所以再遇到上述的事,渐渐的嘴上不说了,但心里还是有想法,就是没找自己。最多会想,他能买回来就不错了,别挑了,不是从法理上去认识,去掉这个执著心。
埋怨背后是什么心
为什么要埋怨呢?我细细的想,蔬菜、水果买多了,要放冰箱储存,时间长了不新鲜、要烂,不好择,有怕麻烦的心。丈夫回家晚了,不知道他在哪?干啥去了?车出毛病了?这是担心、怕心,还有情;要等他,有不耐烦的心。
再往下找,这些心的背后还有心。比如,为什么不耐烦呢?背后是一颗急躁心。为什么急躁呢?就是做什么事之前,心里已经有了对行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以及过程的预想,如果没有按预想的完成,心里就开始着急。这时就被自己的预想“画地为牢”, 情绪就一点点的“培养”起来了,说话的速度也快了,声调也高了,甚至“急眼”了。
比如,有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在我家和姐姐同修学完法,打算下午去发资料。我赶紧做午饭,菜要多做点,因为还有丈夫和二十多岁的儿子。我一个人在厨房忙活,他们各干各的。平时我常用电饭锅煮饭时也同时蒸鸡蛋糕,就是当米饭汤快要下去的当口,把盛有鸡蛋的碗放到锅里,要左手掀盖,右手放碗,过程尽量要快。当我用“抓挠”(一种抓碗的工具)抓着碗往锅里放时,一着急,碗就撞到锅沿儿上了,鸡蛋水一下子洒了,弄得里外都是。这一下心里的火就起来了。
听到我的惊叫声,他们都过来看。越劝解,我这心里的火越大,怨气也随着话语出来了:饭菜都得现做,三个人谁都不来帮我……结果,这顿饭谁也没有吃好,发资料的事也泡汤了。
怨的“家庭原因”
我为什么总是爱埋怨呢?这也许跟母亲有关。从小到大,我多次听到母亲对父亲的抱怨。如母亲嫁到父亲家,妯娌要排班做一大家子的早饭,那时用油灯。头天晚上,父亲往装米的缸里倒上了高粱,结果第二天早上,母亲误把高粱当高粱米做了一大锅(那时用大灶)饭。母亲怨父亲放上高粱没有告诉她,害她费力、出错。再比如,因为父亲的阻拦,母亲当年没有参加工作,以致后来只能一直在工厂做临时工,等等等等。
我结婚后就爱抱怨丈夫。尤其是那年冬天,我住院分娩,孩子出生了。晚上离开前,他把我的拖鞋摆放到床底下,等我半夜下床小解时,够不到鞋,只好两脚先踩到冰凉的水泥地上,心里这个怨;出院那天回到家里,他送来家的同事出门,忘记带钥匙,我趿拉着棉鞋去开门。结果,脚后跟被棉鞋后帮硌着了,造成后来脚后跟疼,不敢着地,治了很长时间才好,这事我更怨。
总之,凡是遇到不符合自己想法、期待、意愿或给自己造成痛苦的等等,我都会怨,它不仅由来已久,而且“轻车熟路”、“如影随形”。
其实,怨就是把造成后果的责任或原因都推到对方身上,自己好像没责任,自己是无辜的;否定他人,肯定自己或抬高自己,由此产生的怨气既害己又害人。
悟法理 去怨心
学习师父的讲法:“恶者妒嫉心所致,为私、为气、自谓不公。善者慈悲心常在,无怨、无恨、以苦为乐。觉者执著心无存,静观世人,为幻所迷。”[1]我想,修了七、八年了,我这怨还没有修去,连善者都不是呀,也没有以苦为乐,离觉者差多远哪,我得赶快修啊。
可能师父看到我有这个愿望,给我安排了一个机会。前几天,我和姐姐借购物,去找有缘人讲真相。路上我买了一条裙子。我没看好,但在姐姐的力促下还是买了。回到家,我发现后背拉链下缝的不平,有个小鼓包,我习惯性的又要怨:怎么不在后面好好给我看看?这么明显的毛病怎么没看到呢?我恍然大悟:哎呀,就是要她“粗心大意”,才能让我暴露这个爱埋怨的心哪,否则,我怎么发现它,修去它呢?!没买好,是有意义的呀!忽然间,明白了师父说的:“对的是他 错的是我”[2]。认识到这一点,心里一下子轻松了。同时又很后悔,以往那么多次类似的经历,我都给忽略了、错过了。
师父说:“人在没有道德的规范和约束下做的事就是魔性,而修佛就是去你的魔性,充实你的佛性。”[3]师父又说:“人的佛性是善,表现为慈悲,做事先考虑别人,能忍受痛苦。”[3]对照法,我才认识到,这个怨也是魔性啊!做事要先想别人,我也要努力做到。
那天,我和姐姐各买了一个同样的小广播。第二天,她来我家,告诉我, 那个小广播没有记忆功能。我非常吃惊:怎么可能?一试真的没有。瞬间一闪念:我说,你先买,试试,你非让我也买。我马上警觉了,不对,不能怨。姐说:“要不咱们去换个别样的吧。”我想,回去换,肯定会给商家添麻烦。我问:“姐,你用它干什么?”姐说:“炼功。”我说:“咱们一样,这不需要记忆功能,不用去换了。”她说:“也是。”事情就这样“解决”了,心里很平静。
我终于能摆脱这个怨魔了。
注:
[1] 李洪志师父著作:《精進要旨》〈境界〉
[2] 李洪志师父诗词:《洪吟三》〈谁是谁非〉
[3] 李洪志师父著作:《精進要旨》〈佛性与魔性〉
English Version: http://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17/4/28/163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