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他千百度”──全面搜索“元素”
从原始素材中,搜索哪些素材最适合作为开头,列举出来;如果感觉难度太大或没有思路,可以先写出整体文章的几个部份,再纵观全篇,找出有可能作为题目和导语的元素。
西方新闻界衡量新闻价值的标准大致有:时效性、异常性、影响性、接近性、显著性、人情味、实用性、娱乐性,大陆有人总结为: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冲突性、趣味性,我们都可以参考,看看我们写出的题目有没有这些属性。
另外,我们在平时的讲清真相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教训,所以,除了常人的一些要点之外,我们还要考虑:哪个素材最能澄清事实、哪句道理可以一语中的、哪个情节可以打动读者。
搜索、分辨哪些是“题目的元素”,这对(常人)记者来讲需要有新闻敏感性、有辨别新闻的能力,对于我们大法弟子来讲,需要有讲真相的智慧和经验(平时经常面对面讲真相),否则,就会丢下重要的元素或看错重要元素。
最佳组合在何处?──倾心组合“元素”
搜索到你锁定的几个元素后,还要动脑筋,把这几个元素组合到一起。下面举例说明:
原文:《历种种酷刑郑立彬含冤离世》
佳木斯市法轮功学员郑立彬遭受了中共当局的种种酷刑。中共当局用来栽赃陷害法轮功的“抛尸案”,郑立彬先生是知情者,当局为封其口,对他实施的酷刑更是令人发指,导致郑立彬多次出现生命危险,最终于二零一零年六月一日离开人世,年仅三十八岁。
小议:题目是以“酷刑”“含冤离世”来作为冲击力的,但纵观全文,发现郑立彬是央视“抛尸案”知情人,刚刚38岁,英年早逝,这两点是令人关注和让人惊诧的,这不仅吸引读者,而且揭露文章的“重量级”就大了,力度也会更大。
因为题目比导语的位置更重要、更明显,所以,就要在第一时间(也就是题目中)就表现出来。
“酷刑”、央视“抛尸案”知情人、38岁早逝,这三个元素应该组合到一起,这里建议的题目是:《酷刑之下 央视“抛尸案”知情人38岁离世》。
“含冤”一词被“减肥”剪掉了,因为题目信息量太大的话,读者反而弄晕了,而且,是“酷刑之下”,所以,“含冤”就可有可无了。
如果感觉事实本身还不够震撼,或可读性不够,可以再参考《“济公吃肉”谱前奏》交流文章中的举例形式,再次构思、组合几个题目。
也就是说,我们要全力“扫描”所有素材,挖掘有价值的元素,第一时间呈现给读者。
另外,每件迫害案例都有着与其它案例不同之处,我们写作的时候就要考虑有所侧重,揭露出更多不同侧面的东西,否则,揭露迫害的稿件常年雷同、千人一面,就有可能失去一部份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