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是一个性格暴躁易怒的人,无论在家还是在单位,总要说一不二,还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还爱摔东西,每次和丈夫吵架我都要占上风少说一句也不行,而且总是控制不住想要伸手打人,打不到时气的自己把头往墙上撞。因为我太任性太霸道,丈夫总说我象个泼妇,没有女人该有的温柔。我也很苦恼自己这种火爆脾气,但是只要一遇到让我生气的事情,我又控制不住自己了。就在我的婚姻马上要破碎时,我想到了修炼,因为我意识到,如果不修炼,我和丈夫迟早要打黄了,我的生活会越来越糟。我刚有这样想法,同修就都来我家帮助我,和我一起学法,背法,遇到过不去的关时,同修会帮我发正念,在法上认识,提高心性,慢慢的我开始知道向内找,修心性,也会修自己了。
有一次单位聚餐,同事们都去了,我当时想,大家都去就我不去,显的不合群,再说我也不喝酒,七点之前我就回家学法,这样我也去了。正好丈夫出差没在家,打我电话,我又没听见,回家后他给我打电话时非常生气,不听我解释,把我说的直掉眼泪,要是在从前,我早在电话里大发雷霆了,但是那天同修都在身边提醒我,这是在过关,一定要守住心性,向内找。我虽然觉的委屈,但还是忍住了。第二天早上想,为什么他会跟我发这么大的火?是因为我好勇斗狠的心一直没去,所以才安排这样的事,看我能不能过去,我在心里告诉自己,这一关我必须得过去,含泪而忍都不算是真正的忍,要从心里不生气,还得谢谢他给我制造了这样一个提高的机会。我这样想完,拿起电话,准备好了,他说什么我也不生气,没想到他那边一反常态,乐呵呵的对我说:“早上好!”我突然悟到,其实这一切魔难都是假相,只要你悟到了,心性提高了,只要你找自己了,一切矛盾都不存在了,重要的就是要去你那颗心。从那以后,再遇到问题我不责怪他,而是找自己有什么不好的心,我们也不吵了,他看到我的变化,从心里感谢师父和大法,并且也走進了大法,和我一起修炼。
通过修炼,不仅改变了家庭,也改变了我的工作环境。我在一家汽车公司上班,我们的工资和销售业绩直接挂钩,所以同事之间经常因为卖车而发生冲突。以前我和单位里的一位男同事闹得很僵,因为抢客户打了好几仗,每次我都不甘示弱,非得打赢了才肯罢休,经理批评我,我就冲经理发火,谁拿我也没辙,在公司里是出了名的厉害。修炼后,发现自己的争斗心和利益之心太强了,这两颗心不去,怎么能是真正的修炼人呢?果然考验一关接着一关。
第一次他抢了我的客户,我心里非常不平衡,和他激烈的争吵起来,一直吵到经理办公室,最后这个业绩谁也没给,充公了。经理说:“这台车就是你的,也应该给你,但因为你脾气不好,和同事吵架了,为了惩罚你就不给你了。”这一关我没过去,回家后,心里很难受,想想自己是个修炼人,却和常人一样去争去斗,这和常人有什么两样呢?
紧接着,第二关又来了,还是同样的事,同样的人,就看你能否把自己当作修炼人,虽然悟到了,但在实际问题上还是做不到坦然而忍,心里象有两股力量在打仗,一个说:“是你的,就得争取,凭什么让他欺负?和他抢。”另一个说:“你是修炼人,就要按照修炼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最后,我笑呵呵的告诉他:“你要就给你吧。”表面是放下了,回家后,还委屈的哭了一场。我又向内找,自己虽然争斗心,利益心放下了,但是还有不平的心,抱怨心,没有做到真正的忍。“忍是提高心性的关键。气恨、委屈、含泪而忍是常人执著于顾虑心之忍,根本就不产生气恨,不觉委屈才是修炼者之忍。”(《精進要旨》〈何为忍〉)
第三关来时,我把自己当成一个真正的修炼人,高标准要求自己,坦然而忍。第二天,我超常发挥,一天卖了六台车,我知道是师父在鼓励我。我也悟到这一切魔难都是假相,就是看我能不能放下那颗心。
现在我改变了,单位同事知道我是因为修炼大法才改变的,也都说大法好,我没费力就把全公司的人都三退(退出中共邪党的党团队)了。以前那个和我针尖对麦芒的同事,现在在工作中处处帮助我,关系非常溶洽。
大法改变了我,也让我感受到了神奇。再过心性关时,同修给了我很多帮助,他们说的话对我促進很大。但切磋时一说到修炼中的神奇事,我就有些怀疑,真的假的,能那么神奇吗?是自己的幻觉吧?一天晚上,我和同修一起背《悟》这篇经文,背完后,他们走了。我上床准备睡觉,孩子在旁边说话。我忽然感到身子往起颠,剧烈的颠了好几下,突然腾空而起,飞起来了,我当时有些害怕,气都不敢喘了,一动不敢动,就这样平躺着从里屋飞到外屋,飞了一圈,还感受到了身体穿墙等物体时那种无法言喻的美妙感觉。之后又去了另外空间,看到了另外星球的物体,还有人和交通工具。半天元神才回来,一睁眼,孩子还在我旁边说话没睡觉呢。我马上悟到了是师尊的鼓励和点化,让我更加坚定的修炼下去。慈悲的师父不想落下一个弟子,我如果还不悟,真的是对不起师父,对不起大法了。
以上是我在大法修炼中的一点感悟,今后我会多学法,认真的过好每一关,在大法中归正自己,跟上正法進程,做一个真正的修炼人。
English Version: https://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11/3/9/123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