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三层楼和艺术的三层楼

【明慧网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著名美术家丰子恺先生曾提出人生三层楼的独到见解,他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

“懒的(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肉食,尊荣富贵,……其次……就爬上二层楼……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知识份子、学者、艺术家。对二层还不满足,……爬上三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了。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究人生的究竟……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才能满足他们的‘人生欲’。这就是宗教徒。世间就不过这三种人。”

与此类似,我以为艺术的境界也可分为三层楼。由于习惯上人们也常把文学和艺术并论,为方便起见,这里的谈到艺术也包括文学。艺术的第一层楼境界,这里称之为“求真实”,这也是艺术的最基本要求。当然这不是说我们感官感受到的事物是什么样,照原样刻画出来就达到艺术的第一层境界了。我们知道“真”和“假”相对,和“造作”相对,所以天地自然的造化、人类历史发展的本来现实,才是真。艺术作品中若能剥去假的伪的,从而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用心去倾听鸟语,体验花香、表现行云流水的真实自然,便给人以美感,这就达到了第一层楼的境界。

艺术境界的第二层楼,这里称之为“明善恶”。艺术作品若在真实自然的基础上,从现实中提炼出更深刻的主题,揭露黑暗、鞭挞恶的、丑的、假的,歌颂光明与希望、褒扬善的、美的、真的。当然,第二层楼须以第一层楼为基础。许多伟大的艺术作品,如古典音乐中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文学作品中雨果的《悲惨世界》,电影艺术经典《辛德勒名单》,雕塑作品中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等都是在“求真实”的基础上以鲜明的主题来讴歌善良、希望,鞭挞黑暗和邪恶。

艺术境界的第三层楼,这里称之为“探本源”。和人生境界的三层楼一样,超越了艺术境界的第二层楼“明善恶”之后,艺术所表现的善恶,最后不得不涉及到一个终极的问题:善与恶的最终标准来源于何处?人类的良知与本性,来源于何处?也就是关于人生、宇宙的根本问题了,人生的第三层楼和艺术的第三层楼在这里相通。在艺术境界的第三层楼,成功的艺术家用自己的作品来启迪人们去探寻、思考宇宙最终的真理。我们熟知的辉煌巨作,如但丁的《神曲》,以及罗丹据此创作的雕塑《思想者》,达•芬奇的油画作品《最后的晚餐》,贝多芬d小调第九号交响曲《合唱》等等,都是如此。当然有很多作品很难划分具体在哪层楼,比如雨果的《悲惨世界》,读者一般都会对作品表现的人道主义精神而印象深刻,然而这种人道主义的背后还有更深刻的宗教博爱为基础,这不仅体现在冉阿让被主教的无私信任和宽恕而改变,也体现在最后时刻冉阿让的内心交战。这里既有第二层楼也有第三层楼的特征。

可能有华人读者会注意到,我前面的举例里面唯独没有提到中国的艺术作品。这并不是因为中国的艺术作品不好,而是我想把中国艺术作品的辉煌之作在这里单独说说。那就是神韵艺术团的巡回演出。观众在看了演出后,除了大赞舞台布景和服装之美,大赞亮丽的色彩、优美的旋律、精巧的舞姿之外,还有大量观众更惊叹于演出之美是“transcendental”(超越性的)、“spiritual”(富有灵性的),“enlightenning”(令人启悟的)。这是因为神韵演出决不仅仅停留于真实自然的美感,也不仅仅停留于歌颂光明与善良、揭露黑暗与邪恶,许多观众感到最难忘的是神韵从人的内心启迪对人生、宇宙本源的思考,通过舞台艺术让人们亲身体味善与美的源头。在人类的艺术史上,神韵艺术团的演出,必将成为最辉煌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