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缺少真正的小型资料点,家庭资料点、个人资料点。随着正法进程的推进,资料点小型化是大势所趋。可是因为负责联系的同修相继被绑架,资料点出现了集中的趋势。
2、对同修的崇拜心理。当地有些同修过去在劳教所做得很好,堂堂正正走出劳教所,所以相当多的同修对这些人很崇拜,很尊重这些人的意见,人前人后夸赞,尤甚者是言听计从,不用法衡量,这样容易害了自己,也会害了他们。师父说:“其实,做一个常人中的好人有英雄模范人物做榜样,那是常人中的榜样。你要想当一个修炼者,全凭你自己那颗心去修,全凭你自己去悟,没有榜样。好在大法我们今天讲出来了,过去你想修,还没人讲呢。这样你遵照大法去做可能做得好一些,能不能修,能不能行,突破到哪个层次,全看你自己了。”(《转法轮》第四讲业力的转化)
3、很多同修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同修写的《写给资料点同修:依赖心理和畏难心理也是修炼路上的关》这篇文章中提到的现象几乎都存在,这也是缺少真正的小型资料点,家庭资料点、个人资料点的一个主要原因。师父说:“在讲清真象中,不要等,不要靠,不要指望外在因素的变化。我们每个人都是给未来创造历史,所以,每个人除了参加集体活动外都在主动地找工作去做,只要对大法有利,都要主动去做、主动去干。在社会上接触的一切人都是讲清真象的对象,讲清真象中体现出的是大法弟子的慈悲与救度世人。希望每个大法弟子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积极性与大法弟子的作用。”(经文《致北欧法会全体学员》)
4、缺乏整体意识。大法弟子是一个整体,整体不是大家拢在一起,象7.20前的那种模式,不是表面的团结,是大法弟子的心是一体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缺乏整体意识主要表现在:
a. 考虑问题喜欢从自我出发,不考虑这个想法、做法会给相关同修造成的影响,如用手机打家庭电话等,图自己方便,没考虑会给相关同修造成的安全隐患。师父说:“我还要告诉你们,其实你们以前的本性是建立在为我为私的基础上的,你们今后做事就是要先想到别人,修成无私无我,先他后我的正觉,所以你们今后做什么说什么也得为别人,以至为后人着想啊!为大法的永世不变着想啊!”(经文《佛性无漏》)。
b. 经常用自己的看法衡量周围的同修,突出自己(潜意识中),其实每个同修都是整体中的一个粒子,不管做了多少大法工作,都是在师父的正法进程中出现的,没有A做,还会有B,没有B做,还会有其他人做,因为这是天象变化造成的,正法是必成的。
c. 很多同修对被迫害的同修认为是其自身有漏造成的(作为被迫害的同修除了反迫害之外,应该认真查找自己被邪恶钻空子的地方),不管被迫害同修个人修炼中存在哪些问题,但他是在证实大法,对他的迫害就是对正法的破坏,我们不能承认它(潜意识中),要全盘否定它,同时相关同修也应该好好想一想,这件事为什么发生在自己身边?为什么叫自己看见、叫自己听见?师父说:“我经常讲,两个人在遇到矛盾的时候你们都要互相看一看自己。不但你们两个双方发生矛盾要看一看自己,就是旁观者能看到这个问题你都应该想一想自己,我说那在提高当中才是突飞猛进的。”(《在新加坡法会上讲法》)“师:这样的老弟子中也有,而且一个最突出的表现是:他们总是和人比,和他们自己的过去比,而却不能跟法的各个层次的要求来衡量自己。神:这些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他们怎么样能把看到的对方如何如何,反过来看自己就好了。师:是应该叫他们清醒了,使他们的环境变成一个真正修炼的环境,做一个真正的神。”(《和时间的对话》)
d. 对大法工作分成等级(潜意识中),在有些同修的潜意识中好象只有做材料才是在参与正法或者是最神圣的。其实大法工作中上传的、下载的、印刷的、发放的、讲的、整理材料的缺一不可,缺了哪一个环节都不行,每个同修所做的都是正法工作中的重要的一部分。
其实整体上存在问题,就是这个地区每个同修都存在问题,声望高的同修因为影响大负的责任要多一些。每个同修都从自身做起,大家都做好了,那么整体上也就好了。同修在《自身的提高是我们做好一切的基础》(上、下)这篇文章中提到的问题我们都应该引以为戒。
以上提到的是一些现象,有些是在同修的潜意识中体现出来的,表面的思想中不一定有这样明确的概念。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往往都是显示心、妒嫉心和干事心造成的,很多现象仔细查找它背后的动机几乎都是妒嫉心的范畴。师父说:“妒嫉心这个问题很严重,因为它直接牵扯到我们能不能够修圆满的问题。妒嫉心要不去,人所修炼的一切心都变得很脆弱。……今天我跟炼功人讲,你可不要这样执迷不悟,你想要达到的目的是往更高层次上修炼,妒嫉心必须要去掉。所以我们把它拿出来单讲。”(《转法轮》第七讲-妒嫉心)“恶者妒嫉心所致,为私、为气、自谓不公。善者慈悲心常在,无怨、无恨、以苦为乐。觉者执著心无存,静观世人,为幻所迷。”(经文《境界》)
以上是个人认识,如有不当之处,希望同修慈悲指正。
English Version: https://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03/8/19/39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