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好!
同修们好!
人们说女人总是对着镜子,看自己外表如何,发型,衣着是否合适。男人也照镜子,只是他们从不承认这点。但镜子不会照出我们对别人的想法和感觉,也不会展现我们是好还是坏。它只能照出我们的表面和我们在别人眼里的外表。
自从开始学法,修炼后,我学会了向内找。法是一面能照到内心的大镜子。在法中,我无法掩藏任何执著,错误,气愤,妒忌,冷漠和不善。假如我对别人不善,即使是因为我有点累,法会让我知道。在任何时候,假如我表现的像个常人而不像修炼人,法会让我知道。法是引导着我的力量,我感到被法包围着。假如想偷懒而要请一天假时,我会记起大法对我们的要求,要做好每一件事。我还记得师父告诉我们,摔倒了要赶快爬起来,继续修炼。
这面镜子是对双方起作用的。它也显出了我心性提高的如何,我思考的方法,我对他人的态度以及我如何看待生活。法象一道神光,清楚的展现给我如何用法理指导我的一思一念,一言一行。然而,当我不沉迷于常人的琐事中并向法敞开心扉时,法才会展现给我。
在我知道法轮大法之前,我的生活是另样的。我奋力工作且热望着成功。我衡量一个成功者的方法是看其如何有才智,其的工作好坏,努力的程度及所受教育如何。我羡慕聪明人并希望自己也聪明。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为人父母,给孩子们树立榜样。我瞧不起那些不工作或没有让孩子受到良好教育的人。我的出身不好,没有上过大学。所以,多年来,我参加各种课程、学习以取得文凭等等。直到我开始认识到这些只是使我成为一个更有知识的人,却显然不是更好的人。
我总感到生活中少了些什么,但我不知道是什么。我学习了几种宗教,甚至去参加宗教组织的课程。我在找一个要信仰的东西,但我一直没有意识到。
两年多前,当我和丈夫在镇上买东西时,我们看到一群年轻的中国人在为法轮大法征签。我们读了有关迫害的展板,并签了请愿信。还带回家一些传单。这些打坐的年轻人的祥和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这太美了。后来我知道了那时他们在发正念。
我的丈夫在因特网上寻找更多有关法轮大法的信息。我想那只不过是另一种锻炼方法,就没有太在意。丈夫下载了炼功说明并开始炼功。因他一直对体育锻炼很感兴趣,我还是没在意。然而,当他每天晚上的炼功时间由一小时增加到两小时,我开始感到不满。最后跟他吵了起来。这时他让我跟他一起尝试这个功法。他告诉我说这会对我的健康有帮助。我患有慢性哮喘,大部分时间都要吃药。十八个月里,我住了3次医院。我的肺已经丧失功能了,我几乎不能呼吸,最后被送回家,医生严格规定我使用喷雾器,并服用类固醇。
我开始炼习五套功法,每次炼完第二套功法,“法轮桩法”,我都可以很轻松地呼吸。许多年来,这还是第一次。我所有的肌肉都松弛下来,而且我甚至可以深呼吸,也不会咳嗽。当我拿到师尊的书──《转法轮》,我花了六个星期读完第一章,因为我并没有很用心地读。当我开始读第二章时,我感到怎么读也读不够。我感动得无法看清书上的字。我知道这就是我生命中所迷失的。炼功的动作有了效应。我也不再怀疑师尊的教导。在理解法上,开始我存在些困难,比如附体。然而,通过与同修交谈,我知道了如果我坚持读书学法,最后就会读懂。从《转法轮》中,我理解了,如果我精进实修,提高心性,我就是一个大法弟子。每一章就为我打开了新的眼界,我也决心要做一个好的大法修炼者。
我开始和一些同修去一个俱乐部,在那儿有个教功班。就是在那儿,我获得了在别人面前炼功的信心。我一直担心动作做得不准会看起来很蠢。我被学员们纠正我动作时所表现时的善意打动了。我学会了如何正确的做五套功法。五套功法非常优美,也很有效。一天我做家务时,进了我的卧室。这是我摆脱家里所有药品的时候了。我拿了一个大盒子,扔掉了我所有的药包括治疗哮喘的喷雾器。此时我已修炼了3个月,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用过任何药物,找过医生或去过医院。我的健康有了很大改善。
我开始参加每周日在都柏林城市大学的集体炼功。在集体中是一种很美妙的感觉。每次我都觉得充满能量,决心更好的修炼。通过听集体交流的经历,我开始想做一些大法工作,但又担心一旦有人问我一些有关大法的问题时,我不会回答。当时,干扰我的东西很多。
我和一位同修谈了这些,同修告诉我“读书学法”。这个建议很好,我开始做一些大法工作,发传单,向人们讲真相,参加游行并给一些爱尔兰和其他国家的政治家写信请他们关注在中国的迫害,也希望他们得到一个正确摆放自己的机会。我现在已经修炼两年了,这段时间里我的生活发生了戏剧性地改变。我的人生观改变了。在其它同修的协助下,我现在每周二,四,晚上去都柏林三圣大学教功。我也去过爱尔兰其它地方洪法。通过发传单,给人们一个知道大法的机会。讲清真相是我能做到的与人分享这珍贵和神圣的大法的最起码的事。
生命中的第一次,我有了一种归属感。我知道了回家的路。路是漫长的,但走得快慢取决于我们自己。师父已经指给了我回家的路,现在就看我自己了。
法轮大法好!
English Version: https://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03/11/27/42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