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晨报报导,北方医生很少遇到的“热射病”,近日开始出现在京城医院的急诊病人中。专家称,“热射病”过去一般只发生在我国南方湿热地区,近日由于北京持续高温高湿,发病人数增加,目前已有一人因此死亡。
据了解,“热射病”的发生条件及症状为:在高温高湿的侵袭刺激下,人的皮肤散热功能下降,体内热量不能散发,红外线和紫外线还可穿透皮肤直达肌内深层,引起肌肉温度升高,继而影响全身各器官组织的功能,出现局部痉挛、发热、口干、咳嗽、哮喘、呼吸困难、血压升高和呼吸衰竭等症。而且“热射病”还是一些慢性病复发的诱因。
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张茁医生说,“热射病”属于中暑的一种,与之相对的是多发于干热天气的“日射病”。过去“热射病”在北方地区很少见。安贞医院日前接诊了一位老人,最终的诊断就是“热射病”。这位老人在高温高湿天气下辗转乘坐公交车、步行,最终昏倒不治而亡。张医生说,因“热射病”死亡是极端病例,但今年北京“热射病”的发生数量确实增加了。
来自各大医院急诊室的消息说,除了慢性病患者旧病复发之外,高烧患者也于近日增加,这都是闷热天气惹的祸。
北京晨报8月2日消息:污染、中暑、霉变、肠道病等四项对健康不利的生活指数都升至同期罕见高值。“桑拿天”还将持续,市民应尽可能减少户外运动。
高温加上大雾,北京多项对健康不利的生活指数迅速升高。记者昨天从有关部门了解到,污染指数、中暑指数、霉变指数、肠道病指数都升至同期罕见高值。
霉变指数昨天达到了今年最高值。前一段“梅雨”时节北京的霉变指数曾一度达到过8,但昨天,这一指数攀升至13。据介绍,13是“中度霉变”的最高限值,这一指数是今年的最高值。受其影响,家庭储备食物很易变质。因此,与之相关的“消化道疾病发病趋热指数”也达到最高值3(高发期)。专家特别提醒,在这些不良气候条件下,体质较差者一定要注意饮食。
继前天污染指数达到7月最高值之后,昨天污染指数继续攀升,首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达161(三级,中度污染)。据专家介绍,由于气象条件稳定,加之空气中湿度大,一些气态污染物继续在空中发生化学反应并聚集,短期间难以扩散。好在这一不利趋势已在昨天下午出现好转。
记者从气象部门了解到,昨天本市中暑指数也达到最高值“4”,属“极易中暑”。据市专业气象台台长丁德平介绍,昨天14时的气温为34摄氏度,但体感温度却高达36摄氏度。体感温度是由气温(基本值)与湿度(正值)、风力(负值)合计算出的,在湿度偏高的时段,人们感觉的气温就要比实际气温高出不少。正是在这种不利条件下,昨天北京人“极易中暑”。
据悉,如此难熬的天气短期还难以结束。由于尚无明显冷空气入侵,本市今明两天气温还将会升高。预计,今明两天最高气温可达37摄氏度左右,而最大相对湿度仍可能达70%左右。由于“桑拿日”还将持续,此间市民应尽可能减少剧烈户外运动。
据京华时报报导,7月31日北京的空气湿度高达91%,湿热的潮气包围了整个北京,导致道路能见度降低。
渔阳出租公司的刘师傅告诉记者:“一大早出来的时候,天就跟下了大雾似的,视野范围里一片雾气蒙蒙,能见度恐怕只有一公里左右,稍远点就看不清楚。这样的情况车速根本起不来。”更严重的是,由于潮气太重,车开行不一会儿,挡风玻璃上就结了一层水雾,这对本就不高的能见度来讲真是雪上加霜,无奈之下,眼前一片模糊的刘师傅只好打开了雨刷清除水雾。他苦笑着对记者说,开车好几年了,这种天气他还真是没见过。
气象专家告诉记者,由于受副热带高压天气的影响,本市出现了低空下层气流,这使得地上被蒸发的水分不能到达高空,水气在低空滞留,再加上近几日的频繁下雨,从而形成了近日高达91%的湿度天气。这种高湿度天气下,人体汗液不易蒸发,严重的会造成生理功能紊乱、中暑。这种天气还将持续三天。
记者了解到,7月31日一天就有30多名中老年人因心脏病发作拨打120或999求救。北京友谊医院接诊的心血管病人也比以前增加了将近2倍。据分析,这都是高温闷热的天气惹的祸。记者还从999急诊抢救中心了解到,近些天中暑的病人比较多,中暑者主要有三种:户外工作者、工厂内的工人和来京游玩的外地游客。